建筑垃圾治理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一环,也是困扰许多城市的治理难题。为彻底破解建筑垃圾“难管住、难算清、难协同”的困境,长沙城管创新构建以“非合规 不支付”为核心、以信息化智慧监管为支撑的建筑垃圾治理新模式,将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建筑垃圾规范处置的全流程数据(电子联单)与项目工程结算直接挂钩,运用经济手段倒逼建设(施工)单位、运输单位落实规范处置要求,有效激活了全过程电子联单管理的内生动力,形成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长沙经验”。

创新结算联动机制 以“数据赋能”构建治理新格局
牢牢牵住项目“结算支付”牛鼻子,从源头建立约束机制,实现了治理模式的根本性转变。强化顶层设计,确立“非合规 不支付”刚性原则。财政与城管联合印发《关于进一步规范长沙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土石方(建筑垃圾)工程预、结算评审的通知》(长财评〔2023〕2号,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,从制度层面明确规定: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土石方(建筑垃圾)运输,必须通过“长沙市建筑垃圾智慧监管平台APP”完成运输趟次打卡,系统自动生成的电子联单是办理项目进度款支付、结算及相关签证的必要依据,实现了从依赖“单一行政管理”向“经济手段+行政手段”紧密结合的转变,构筑了“数据管结算、结算促规范”的闭环管理根基,使规范处置成为市场主体获取经济回报的前提条件。实现数据赋能,彰显结算驱动的治理效能。自模式推行以来,“非合规 无支付”治理成效显著。截至目前,该模式已覆盖全市政府投资项目600余个,累计生成真实、有效的电子联单超过133万条,为49个政府投资项目的规范结算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。同时,海量的、可追溯的电子联单数据,也为审计、纪检监察等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强大助力,已累计响应数据调取19次,提供有效数据13.5万条,助力其在项目资金评估、合规性审查及廉政监督中做出精准决策,节约了政府财政资金,形成了“数据跑路、精准监管、节约资金”的良性循环。
升级智慧监管平台 以“一单到底”实现监管新突破

打通建筑垃圾从“出生”到“消亡”的全流程追溯链路,为“非合规 不支付”原则的落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。打造“1+N”制度体系,夯实全流程管理基础。以核心《通知》为基础,配套出台《关于落实长沙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土石方(建筑垃圾)工程预结算、结算评审要求的通知》等一系列操作细则,构建起“1+N”的经济赋能管理制度体系。同时,依托“长沙市建筑垃圾智慧监管平台”,专项研发并推广“运输趟次”打卡功能。运输司机只需在装车、卸料的处置工地和处理场所通过APP简单打卡,系统即可结合电子围栏与北斗定位技术,自动生成包含起止点、运距、时间及完整轨迹信息的电子联单,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。实现全程可控,推动监管方式革命性升级。全过程电子联单的推行,让每车建筑垃圾有“电子身份证”有“行程记录仪”,实现了从源头产生、中途运输到末端处置的全链条、可追溯、闭环式管理,打破传统的“人海战术”和路面巡查,升级为以数据核验为核心的“技防”模式,监管效率和精准度大幅提升,让以往难以根治的违规运输、乱倾乱倒等行为无处遁形,建筑垃圾运输秩序得到显著规范和净化,实现了监管手段从“人防”到“技防”的跨越。
加强部门协同联动 以“共建共享”打造服务新生态
变“单打独斗”为“联合作战”,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,营造了多方共赢的健康市场生态。强化部门协同,形成提升监督整改闭环。城市管理部门与财政部门建立了信息互联互通、整改联督联促等常态化协同机制,定期就建筑垃圾流量流向、政府投资项目成本控制等关键问题进行会商,确保了政策的全面高效落地。电子联单系统与审计、纪检监察、巡视工作深度对接,不仅提供了精准的数据“弹药”,更推动审计、巡察成果转化为建筑垃圾管理高质量发展的实效,形成“管理提升-精准监督-问题整改-再次提升”的良性治理循环,提升了整体监督质效。优化营商环境,构建共建共享共赢生态。建设(施工)单位与运输企业通过监管平台实时查看、核验运输信息,大幅降低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管理成本与数据误差,结算支付流程更加透明、高效。监管规范让企业行为更透明,支付保障让市场运行更有序,形成了“监管促规范、规范保支付、支付稳市场、市场求自律”的良性循环,为企业创造了公平、透明、可预期的发展环境,打造了政府有效监管、企业便捷运营、市场健康发展的服务新生态。
长沙城管以“非合规 不支付”这一“小切口”,精准撬动了建筑垃圾“大治理”,用经济手段激活了管理效能,用技术赋能重塑了监管流程,用部门协同凝聚了治理合力,探索了一条符合特大城市治理规律的建筑垃圾管理新路径。下一步,将继续深化和完善这一模式,为全国建筑垃圾治理贡献更多的“长沙智慧”和“长沙方案”。